4月10日,常州市勤业中学“问究”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系列活动暨江苏省吴靖网络名师工作室第三十七次活动顺利开展。此次活动聚焦语文与信息科技学科的深度融合,借助AI技术,带领学生穿越历史,致敬“最可爱的人”,为跨学科融合、AI赋能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创新范例。 课堂观摩:“问究”“AI” 双驱动,跨学科教学展魅力

展示课由常州市勤业中学路敏老师和北环中学左烨老师共同执教。路敏老师充分利用AI技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播放抗美援朝纪录片片段导入新课后,学生化身“AI历史侦探”,运用秘塔AI搜索工具,围绕《谁是最可爱的人》相关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等问题展开探索。随后的“AI画师挑战”环节,学生使用豆包文生图技术将课文场景可视化,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提问、深入探究,充分展现 “问究” 课堂的互动性与探究性。

语文课则在信息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以导演视角,通过分镜围读、表演探索、剪辑重组、跨时空对话等活动,深入剖析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与精神内核,从语文角度延续对英雄故事的传承与敬意,实现从知识获取到情感升华的跨越。 教师说课:阐述跨学科设计思路,共探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观摩结束后,两位上课教师分别进行说课,详细阐述教学设计思路。本次跨学科研究课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AI技术的支持下,从不同学科视角深入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信息课着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数字化学习能力,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为语文课堂的学习蓄势。语文课则聚焦语文素养提升与情感价值观塑造,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育人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情,以生动有趣的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多方评价:思维碰撞促成长,助力跨学科教学相长

工作室核心成员围绕这堂跨学科研究课展开热烈互评。他们一致认为AI赋能不仅创新课堂形式,拓展教学资源,还通过多元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度,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厚植家国情怀。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许晓伟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专业点评。他指出,这堂跨学科课实现了人工智能与语文、信息学科的融合,关注学生素养形成,语文为技术赋予灵魂,技术为语文提供多元表达形式。同时,许主任还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包括问题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善用AI技术,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吴靖书记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她认为本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AI赋能跨学科思政育人教学探索,课程构建了技术赋能认知、文本深化情感的育人链条,形成从历史认知到文学感悟再到价值认同的思政逻辑闭环,通过真实情境渗透责任意识。 此次“学科融合新视界,AI助力寻英魂”研讨活动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它不仅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 “问究” 课堂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在教育改革的征程中,勤业中学教师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AI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借助“问究”课堂改革,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迈向新高度。 (文:信息组/图:杨振东/编辑:李立辉/审核:研发部、党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