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三大一实干:“8个更加”在常州之更好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黎垠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5年来,我市围绕这“8个更加”,交出了8份答卷。未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还将交出新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趋于完善,教育质量高位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

  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只有坚守公平,教育发展才能更为均衡。

  目前,全市所有辖市区均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权益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共有17.2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37%,其中公办初中就读率为100%5年来,减免学费、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总计96378.44万元,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实行免费教育。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初中校比例逐年增加,目前比例已经达到70%,并且全面取消高中择校生。集团化办学扎实推进,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组建教育集团37个,“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正在成为现实。

  优化资源,教育供给能力更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5年来,常州教育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更合理。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实施教育重点项目127个,总建筑面积300.5万平方米,总投入143亿元。改革促发展,常州教育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目前全市有各类特色项目学校300多所,省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115个,省市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20个,基本形成“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个性化发展局面。

  注重质量,教育发展水平更高。提升质量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诉求。常州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科研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5年中,我市实施各级各类研究课题867项,实施教育创新项目55项;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奖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普职教均衡发展,全省名列前茅。2016年高考全市本二以上达线率达80.56%,首次突破80%大关,其中一本达线率达26.31%,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职业学校对口单招考试升学率和职校生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成绩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中级工达标率分别达99%98%以上,并且实现优质就业。

  多元融合,教育服务水平更高。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5年来,常州教育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教育满意度名列全省第一。常州各高校以及常州高职园区围绕石墨烯、太阳能光伏、常州制造2025、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等产业,加快软、硬件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得到加强,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5个,首批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5个,位居全省前列。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旅游管理、数控技术、轨道交通、汽车、电梯、艺术、护理、光伏等专业性职教集团10个,建成18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立项项目。

  二

  记者国庆节前夕从市教育局获悉,面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常州教育发展实际,市教育局将主攻三大任务: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

  推进均衡。通过落实“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等举措,力促教育均衡发展。

  提升质量。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主要追求,注重让学生进入主动、活泼的学习状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标准,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增强活力。转变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良性机制;科学规划教育布局,盘活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适当利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科研兴教,增强教育自信,培养本土教育理论,形成我市本土教育品牌和特色。

  此外,为夯实教育发展基础,解决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未来几年,常州教育将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一是学校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科学研制“学校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交市政府研究并发文。

  二是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确保学前教育学位足额供给;确保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达标。

  三是教育人才建设行动计划。每年拨付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人才资助项目;实施校长讲堂项目,计划每年开展10期,每期10名校长主讲。

  四是学生身心健康促进计划。建立作业量监控制度、建立每天户外体育锻炼一小时管理和保障制度;实施教室增量工程、课桌椅升降工程、直饮水工程、学校食堂改造升级工程、学生心理关爱工程,切实改变学生身心健康下滑状况。

  五是学校品质促进提升行动计划。努力构建更好质量、更高水平和更具特色的十五年基础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积极培育一批高品质学校、教育家校长和领军型教师;注重总结提炼和宣传推介,不断涌现能引领、有影响和可复制的区域化教育教学成果。